《数字艺术论》是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的廖祥忠教授 2006 年的著作。作者基于 2006 年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实况,从技术演变到艺术创新的角度阐述了数字艺术概念的生成与学科的发展,并从不同的方向(例如传统造型艺术、摄影艺术、音乐艺术等)向读者介绍了数字艺术的涵盖范围和发展方向。作者将数字艺术“一统化”,进行了符合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展望。虽然豆瓣书评总说这本书已经落伍,但对于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而言,这本书让我对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国传统书画)的继承产生了一定的思考。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和传统艺术相结合,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
# 1. 文化的消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人格的精神资源,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和积极影响。中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和丰厚的艺术土壤的大国,中国传统书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焦浓重淡轻,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横平竖直,记录下五千年的过往。
时代变迁,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更迭。照相机和印刷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生产生活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直接需求逐渐消失;经济、信息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视野与西画体系使得中国书画在其发源的本土的不可替代性受到打击;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时间安排越来越碎片化、社会趋于“快餐式消费”,使得愿意进行中国书画这种充满禅意的创作活动与欣赏活动的群体越来越小……
正如托勒夫在《第四次浪潮》中所言,“即使目前的词在以后仍会被使用,但我们目前所谓的书都很可能消亡。”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国家一再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这种传统艺术如果不能走向现代化,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它就 ¬ 有可能如同沙漠上的水流慢慢消逝于无形。试想,若真如此,一同消失的恐怕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技术与艺术,还是一种文明、一种中国精神、一种中国品格。
# 2. 文化的创新
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中国传统书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我认为,数字媒体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有可为。
# 2.1 从历史中探寻当今传统文化发展方向
首先,纵观历史,中华文化发展了几千年。虽然信息更迭和文明发展的速度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由蒸汽时代的加数效应提升到电气化时代的乘数效应,再到当今信息时代亦或数字化时代的幂数效应,可文化的发展没有哪一个时期是完全静止的。
历史上,中国的书画艺术早先起源于巫术,创作于龟甲和石器之上;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绢帛书写;再后来,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纸作为书写和创作工具被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以及好久好久之后的现代打印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人们的创作方式与创作数量限制。而绘画及书写风格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绘画艺术中越发细致的描绘及越发多变的风格,还是书法艺术中甲金篆隶楷草行的流行与演变。
这样那样的变化不胜枚举,可哪个时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不叫中国传统文化呢?我认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能传承至今,并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被世人传颂,正是因为它的“多变”。将它的传统精神与人文情感,用相似的基本工具与理念,通过具有时代特征多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表达出来,于当时,能与社会及当代价值观融合,于今日,才能被记起,才能有被视作一种优秀文化与精神得以传承的意义。
当下便是未来的过去,未来也是未来的未来的历史。所以当下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顺应时代、借力于时代。
尼葛洛庞蒂说,这个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势必需要将数字媒介开辟的新领域变成一片新的绿洲。
# 2.2 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导致了中国传统书画的衰败或消逝,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当代科学技术,例如数字媒体技术,应该作为中国传统书画地生产力发展突破口而存在。当代科学技术不仅不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阻碍,还应该是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数字代不仅需要作用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且需要作用于保护人类文明永不毁灭。数字艺术,一定是数字科技在人类艺术领域中的上层建筑。
# 3. 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传统书画创新性发展中的应用
# 3.1 传统书画艺术的数字化呈现
传统的中国书画卷轴,可以用影像、静态图画动态化等方式呈现,增加其趣味性与大众认知度,为传统书画增添现代的科技气息。比如如今在博物馆中可以看见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又比如“电子画展”等等。
# 3.2 用数字化的方式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融入现代创作
中国的艺术,向来偏向于实用艺术。中国书画应用于现代场景,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仅会让现代艺术创作焕然一新,充满宁静与雅致的趣味,还能使中华文化、中国历史更加妙趣横生。
比如故宫及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作品,便是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的现代设计手段加以再创造,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等目的。 另外,当代书画家也可以通过现代数字艺术的缩放、拓印等手段,让自己的书画创作更加理想化、现代化,更加方便。
# 3.3 数字媒体驱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播
传统的“口耳相传”、“相互传阅”的模式早就跟不上现代社会多的发展速度,影视、网站、广告等数字媒体手段无疑是书画艺术传播的有力工具与途径。
# 3.4 中国传统书画的交互式多媒体应用
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大概是最符合社会发展前景的传统文化创新模式。
创作者可以通过传统手绘与数字化处理,或者直接数字化板绘中国传统书画风格元素的作品,然后经过相应电脑软件的处理与制作,最后呈现为动画、场景、游戏等等作品,比如 ios 设备的《妙笔千山》等。用最先进的传播方式与最古老的艺术文化结合,达到发展与传承文化的目的,并同时对文化进行再创造。
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中的数字媒体艺术结合的发展前景来看,将传统中国书画影视化和融入现代交互设计也并不是发展的终点,中国传统书画和未来影像与智能媒体、网络与智能媒体结合,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创新与发展的新方向。
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交互式多媒体的应用不仅仅能实现中国书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生动化、具象化、现代化、生活化,同时更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度与影响力,有望使其走出国门,使得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爱上中国。
# 4. 如何具体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4.1 国家社会层面
希望国家能更加鼓励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实践工作,鼓励与支持文创产业园区等的成立与发展,并在传统文化创新方面给以积极引导。希望有更多的传统书画或其他传统文化创新艺术节、艺术展、及艺术在各方面的应用面世,并得到积极宣传推广。也希望官媒能给群众积极引导,使得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产品受众群体扩大、影响力加深,最终达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的目的。
# 4.2 教育层面
除低龄文化艺术普及和其他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工作外,高校相应专业的对应方向的实践教育和思想引导格外重要。毕竟这类人群才是将来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产者和主力军。比如,各高校可以加强对艺术科学、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动画等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同时加强对可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的工学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部分艺术类专业还可以提高交叉性和专业入口要求,将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与科技教育结合。